一双草鞋里的“太行魂”
■啸 剑

叶成焕牺牲时穿的草鞋。图片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太行烽火(纸本水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中国美术馆藏) 王迎春 杨力舟作
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展厅里,一盏射灯静静照着一双草鞋——磨损的鞋面、断裂的棉线……那些深褐色的斑痕,是24岁的八路军第772团团长叶成焕流下的热血。
这双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草鞋,将人们的思绪带回1938年春天。1938年4月,日军调集重兵,分9路向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大举进犯,遭八路军顽强抗击。叶成焕率第772团与兄弟部队在武乡以东的长乐村将东撤的日军大部截住,至16日17时将被围困于河谷里的日军基本歼灭。这时,有千余敌人从辽县来援。叶成焕跑上一个高坡观察敌情,完全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颅。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队伍,队伍呢?”
叶成焕下葬时,朱德总司令专程从八路军总部赶到山西省榆社县郝北村,与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师长徐向前等一起为他送行。之前,民兵队长董来旺发现这位屡立战功的英雄团长脚上,竟是一双浸着鲜血的草鞋。这个山区汉子再也忍不住泪水,脱下自己的布鞋,为叶团长换上……
这双草鞋从此成为当地百姓心中珍贵的“红色信物”。它不仅承载着一位铁血战将的生命绝唱,更见证了八路军将士在那段艰苦岁月里踏出的胜利之路。
为了走出这条路,人民军队走过万水千山,从瑞金走到太行山。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非独团长叶成焕,就连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这位八路军的高级将领,竟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子。一天傍晚,砖壁村干部邀请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参加军民联欢活动。左权刚从黄崖洞兵工厂翻山越岭赶回来,便一瘸一拐地跟着大家走。村干部定睛细看,只见左权脚上的一双布鞋前后开了花,鞋底磨得只剩下半截,两个大脚趾血淋淋的!
这样的鞋、这样的脚,扎扎实实踩在太行山上。朱德带领干部战士在蛟龙坡开荒的身影,是太行军民熟悉的画面。他坚持与战士同领生产任务,每日黄昏弓腰浇水,指甲缝里嵌满泥土。
当时,朱老总已经年近六旬,战士们想替他多刨几垄地,却被他笑着制止。炊事员特意为他熬的小米粥,被他倒进掺着野菜的大锅,与战士们共食。当川中老母托人捎来家书,这位统率千军万马的总司令竟拿不出赡养费,只得致信旧友求援:“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
这样的鞋、这样的脚,穿凿世界上最坚硬的石壁,开辟出官兵“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坚守。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里,还陈列着一口当年八路军总部厨房的行军锅,锅底锔着大大小小11块铁补丁。这口锅是官兵从长征路上一路背过来的,曾经容纳过今天人们难以想象的、可以称之为“食物”的东西——树皮、草根、谷糠、田鼠、昆虫……人民军队官兵改天换地、浴血奋战的能量,就是这些“食物”提供的。
荆棘丛莽中,有人在前面走,后面一定会有人紧紧跟上。当叶成焕烈士的草鞋染血落地,武乡百姓连夜赶制千层底布鞋送往前线;当左权露着脚趾的布鞋踏过清漳河畔,太行母亲们正用乳汁和米汤哺育八路军遗孤。那时,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有9万余人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1.4万余人参军参战,捐献49万双布鞋。人民群众最大的希望,就是子弟兵永远这样走下去!
将帅补丁衣,士卒草鞋印。那些鞋底密布的针脚,是太行母亲们饱含深情一针一线纳就的。其中蕴含着人民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用来缝军装”的赤诚,也激励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挺起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最硬的脊梁。
太行山高,可以呼远。一支军队走过的路,纵然有千山万水,但在子弟兵的心中,就是“一个脚印踩在另一个脚印前面”的执着魂魄。后来,邓小平的孩子们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就讲了三个字:“跟着走。”问他在太行山坚持抗战做了些什么,回答只两个字:“吃苦。”谈到刘邓大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绩,也是两个字:“合格。”
来源:解放军报
相关文章:
清风正气歌丨一双草鞋里的“太行魂”04-25
我们这一年丨我是民主村“新村民”@民主村的热辣生活04-22
全省唯一!长治一项目入选国家重点扶持名单04-19
商南县城关希望小学举行实践作业展评活动04-17
下一站|腕有引力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