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漓江“国之大者” 书写生态富民答卷
——写在第四个漓江保护日到来之际
暮春时节,艳阳高照,碧空如洗。青山环抱下的漓江,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翩跹。“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若唐代诗人韩愈穿越时空而来,定会为眼前这千余年未变的秀美风光而惊叹。 4月25日,桂林市迎来第四个“漓江保护日”。四年前,桂林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设立“漓江保护日”,将每年4月25日定为全市人民共同守护漓江的日子。四年来,桂林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和“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的殷殷嘱托,将漓江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漓江碧波更加清澈,两岸青山更加苍翠。
筑牢法治屏障,守护漓江生态底色
漓江作为桂林的生命之源,其保护和治理不仅关乎这座城市的“山水名片”,更与桂林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紧密相联。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承载着“国之大者”的重任。
2021年7月,一起破坏漓江生态环境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周某在未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对漓江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内的林木进行砍伐和售卖,严重破坏了漓江边的林木生态环境。桂林市七星区检察院与公安机关迅速行动,启动了漓江生态环境刑事、公益诉讼一体化办案机制,严惩破坏者。这一案例成为桂林市严惩破坏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刑事案件的典型,彰显了法律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漓江流域面积广,治理难度大,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为此,桂林市创新“统筹协调、系统施策、长效保障”的治理体系,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治理,形成了“五指成拳、握指发力”的新格局。
通过设立“4·25漓江保护日”并举办系列活动,桂林市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漓江保护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全国地级市中首创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和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2021年至2024年,漓江指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等级均为最高等级——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桂林市成为全区首个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自然城市”,灵渠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是漓江保护的重要保障。桂林市出台了《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桂林市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例》《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岸线保护管理规定》等10部漓江保护地方性法规,开展《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加快《磨盘山旅游服务区详细规划》等重点区域详细规划编制,探索全国首例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协同编制。这些法规和规划的出台,为漓江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和规划指引。
此外,桂林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健全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成立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和17个生态大队、172个生态中队,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配备专职生态警察215人、生态辅警1684人。创建数字漓江—智慧执法司法工作模式,促进公、检、法、司及漓江管理等部门智慧化共享联动会商。成立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二郎神”民兵分队、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站、漓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中心,创建漓江保护志愿者队伍,开展百里漓江党建联建共建,构建起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保护新格局。

2025年1月8日,电力工人在漓江边进行线缆迁改作业。 当天,在阳朔县兴坪镇九马画山附近,最后3处跨漓江线缆被顺利拆除,漓江风景区线缆杆塔迁建改造工程完成。 2024年8月,漓江风景区线缆杆塔迁建改造工程启动。工程涉及拆除跨江通信线缆12处,通信杆塔整治33个,共迁改线缆500多公里。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厚植生态本底,绘就漓江绝美画卷
位于桂林市七星区的乌桕滩,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亲水游玩的热门目的地。每年秋冬,乌桕树叶由绿转黄,再由黄转红,层林尽染,宛若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墨画,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也因此赢得了“桂林小九寨沟”的美誉。
然而,由于漓江水流的冲刷,乌桕滩的生态环境一度遭遇困扰。滩涂上的乌桕树根系暴露,一些树木甚至被冲倒,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对此,七星区着手实施乌桕滩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态修复,不仅能保护好乌桕滩生态环境,也能极大提升市民游客的游玩体验,同时为周围村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负责人说道。目前,乌桕滩生态修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不久后将重新开放,届时市民和游客可再次享受这片亲水胜地带来的美丽景致。
乌桕滩的生态修复只是漓江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2022年,桂林启动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漓江山水工程”),围绕“一干九支、两山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以漓江干流和9条支流为脉络,划分漓江上游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游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区、下游农产品供给区3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实施14个保护修复单元共8大类修复工程83个子项目,总投入54.91亿元。
依托漓江山水工程,桂林重拳“治乱”。清理拆解影响景观环境几十年的“桂桂渔”渔船150余艘,漓江核心景区跨江线缆全部拆除,破除“蜘蛛网”、实现“无线美”。如今,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综合利用平台基本建成,实现对漓江水质、山体、生物多样性、景区景点、游船航行等全方位数字化监管。
在精准“治水”方面,开展漓江城区段支流“消劣返清”综合整治。投资60多亿元建成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实现青狮潭、思安江、小溶江、川江、斧子口五大水库联合调度,实施壅水科学试验,建成临桂新区水系、连通水系、第二水源引水工程,开工建设长塘水库,进一步完善漓江水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漓江上游水库科学联动调度保障工作机制,保障漓江生态用水。
在综合“治山”方面,通过实施护山修复工程和石漠化治理,生态复绿21家采石场山体136万平方米,生态修复漓江洲岛、湿地、喀斯特等区域面积近20万平方米。统筹实施总投资200多亿元的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一批重大项目。
在科学“治污”方面,桂林投入40多亿元完成漓江城市段污水集中治理,构建起完善的城市雨污分流体系,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同时,持续实施漓江游船、排筏“油改电”,广西首艘新能源五星级游船“桂林旅游号”正式开航,漓江排筏完成“油改电”,1210艘新能源游览排筏全面投入运营。

游客乘坐电动竹筏游览漓江。(漓江景区供图)
智慧赋能漓江,科技护航绿水青山
漓江流域水系发达,除绵延百里的干流外,还有多条支流,唯有“人防+技防”相结合,生态防线才能筑得牢靠。
清晨的漓江薄雾缭绕,一架无人机从阳朔兴坪段的自动机场腾空而起,开始了一天的巡航任务。在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指挥中心,值班民警通过大屏幕实时查看着无人机传回的高清画面。这是漓江生态警务情报指挥平台正式启用后的日常工作场景。
今年以来,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在漓江流域沿岸(漓江猫儿山源头至阳朔段)部署自动巡航无人机机场,通过科技手段为母亲河筑起“空中防护网”。“以前我们巡江主要靠徒步和船只,现在有了无人机,连一些相对偏远的支流都能覆盖到。”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架无人机都配备了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一旦无人机发现异常情况,指挥中心马上就能收到定位信息,出警时间缩短了至少70%。该平台不仅能监测非法捕捞、采砂等行为,还能分析水质变化,为生态警务决策提供了坚实、准确的数据支撑。
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数字漓江可视化指挥大厅内,漓江各码头的实时动态都清晰呈现在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上。当系统监测到漓江重点区域出现垃圾漂浮、违规建设等异常状况,经复核确认后,会自动生成预警工单并发送至对应执法系统,执法人员随即赶赴现场处置。依托5G技术,漓江治理实现了无人机与执法记录仪的远程实时调度指挥,构建起以点带面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全方位提升了漓江生态保护效能。
据了解,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是整个漓江治理指挥系统的“大脑”。大屏幕上,可同步展示漓江流域山体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游船航行监控、景区景点监控、手机上报生态破坏事件,同时建有元宇宙旅游应用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能精确且有效地监测漓江的“喜怒哀乐”,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漓江生态警务情报指挥平台启用后,通过智能无人机传回的漓江象鼻山段画面。 (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供图)

架无人机从阳朔兴坪段的自动机场腾空而起,开始了一天的漓江流域巡航任务。 周鹏宇 摄
践行生态理念,拓宽绿色富民之路
桂林山水之美,美在生态,重在人与自然和谐共享、共生。近年来,桂林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持续向好,带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绿水青山成为市民游客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
春日里,桂林猫儿山脚下的华江瑶族乡格外宁静,河流清澈见底,宛如一块晶莹的果冻。每到夏季,这里是市民游客享受“窝囊漂”的热门地。大家穿戴简单的护具,在水流缓慢的河段,手脚张开呈“大”字,平躺在水面上,随波逐流。这种独特的漂流方式,与激流漂流的惊险截然不同,更加轻松惬意,让人与山水亲密接触,是“又菜又爱玩”人群的首选。
猫儿山是华南最高峰,也是漓江发源地。去年以来,桂林依托漓江源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围绕“水娱乐、水运动、水休闲”,大力推动“旅游+水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以猫儿山景区为核心的“果冻水”品牌,推出“人体漂流、深潭潜水、桨板运动”等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亲水体验。
距离猫儿山百里外的灵川县大圩镇石家渡篮球场,孩童们围着球场打闹嬉戏,老人围坐一旁促膝长谈,一幅其乐融融的幸福画卷。“我们每年都会拿出竹筏经营纯收入10%的资金用于支持漓江沿岸6个村委(社区)的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大圩石家渡篮球场、嵅村下力脚道路修复、古镇停车道路维修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灵川县大圩镇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所负责人秦素媛表示,大圩优先安排漓江沿岸村民就业,每名筏工可实现年收入4万多元。同时,引导4个4A景区为漓江沿岸村民提供550余个就业岗位,让沿江周边老百姓规范开展租单车、卖特产营业,推动渔民变筏工等,有效增加了居民收入。
漓江沿岸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升,除了生态基底的滋养,更得益于桂林积极探索漓江沿岸山林流转保护、旅游收入分红等举措,将漓江和遇龙河景区公司年收入的10%作为生态补偿费分配给沿江村民。仅阳朔县每年给漓江干流和遇龙河核心区域7万多群众带来收入约1.2亿元,漓江沿岸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双赢。
如今的漓江,水清岸绿,白鹭成群,金鲤鱼自在畅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桂林市将牢记“国之大者”,当好“二郎神”,全力把漓江打造成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让漓江的碧波永远流淌,让桂林的山水之美永远延续。

3月16日,2025桂林半程马拉松赛举行,选手们从漓江桥上跑过。沿途美丽的风景让选手们有了“人在画中跑”的绝妙体验。 记者唐艳兰 摄
来源: 桂林日报
相关文章:
守护漓江“国之大者” 书写生态富民答卷04-25
@呼和浩特人,事关“五一”假期,速看→04-25
海好有你丨“世界地球日•共植红树林”植树活动成功举办04-24
何以中国|福建武夷山:千年茶道的文旅“破圈”与新生04-24
第五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阳山鼓励全民观察绿美、建设绿美04-22
俄称打击乌军用机场 乌称击落多架无人机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