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4月2日讯 (通讯员 李赛 记者 薛玲) 攀爬台阶、驻足观察、匍匐前行……在扬州港,一只银灰色“机器狗”在万吨货轮上完成了海关查验“首秀”。

海关关员在船舶甲板测试“机器狗”的机动性和通过性。郭丹 摄
这是南京海关所属扬州海关联合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探索轮足式机器人在入出境船舶智慧查验领域的创新应用。这只搭载远程控制模块的“机器狗”面对湿滑油污的甲板,可以切换轮式滑行与仿生攀爬模式,在通道狭窄、光线昏暗的船舱中灵活穿梭。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控下,“机器狗”钻进狭小的船舱内,自带摄像头在舱内进行360度全方位拍摄,画面实时传输到工作人员所持的遥控设备。
据宇树科技工程师介绍,该“机器狗”具备最大70厘米攀爬落差能力,可攀爬连续大角度楼梯,具有高机动性和通过性,集成视觉避障、智能跟随、远程图传等功能,支持搭载测温、机械臂、双光学云台等功能模块,后续可结合不同监管场景对机器人算法进行二次开发升级,其高清图像传输能力,为将来依托云端图像识别模型来辅助判别违规物品及事件提供了技术基础。

海关关员测试“机器狗”在船舱内部的检查视角。
“现在使用的智能化无接触式检查设备是通过代理人员或者码头人员携带上船,配合海关工作人员实施连线进行移动拍摄。”扬州海关驻扬州港办事处主任裘陈立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测试,探索利用机器人来代替第三方人员的可行性,实现科技代人、科技助人。”据悉,根据目前交通运输工具查验模式,可对低风险船舶依托智能化科技装备,按照布控指令对入出境船舶开展无接触式登临检查作业。
扬州水运口岸作为长江重要枢纽,岸线长80余公里,服务码头企业15家,年监管进出境船舶超1000艘次,受“岸线绵长、码头布局分散、监管力量有限”等客观条件制约,传统监管模式面临挑战较多。“若能在监管码头部署机器人查验,构建快速机动化的远程监管网络,经测算,单次最长通勤时间可缩短1.5小时,查验效率提升约40%,监控盲区覆盖率降低30%,同时显著降低查验人员作业风险。”裘陈立表示,该方案成熟后,利用机器人快速响应特性实施远程查验,推动口岸监管向“科技效能”转型升级。
探索机器人远程监管的场景化应用是提升海关监管效能和安全水平的一次有益实践。下一步,南京海关将与科技企业合作探索机器人在更多场景的创新应用,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加快推进危化品智能识别系统与检疫处理效能评估体系建设,为实现海关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监管作业全面升级提供更多方案。
校对 石伟
相关文章:
青海省湟源县发布大风黄色预警04-16
阜阳:颍淮大地上的“丰收故事”04-14
柳林县科学技术协会为春耕备耕提供科技支撑04-14
【十大券商一周策略】关税冲击落地,A股重回上行!短期“筹码底”已到04-13
广州市天河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调研组携企业代表到兴宁市开展调研、洽谈活动04-12
宁夏气象局、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寒潮大风沙尘暴天气安全提示04-11
“机器人爸爸”能否延续父爱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