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今年以来,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有感服务、无感监管”理念,以“浙食链”系统为核心载体,构建“数据链+监管链”双链协同机制,优化企业服务,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从“人防”向“智控”转变,实现赋码率、扫码率等核心指标全市领先,形成可推广的数字化监管“越城经验”。
聚焦企业需求 优化“有感服务”体系
建立“1+N”结对服务机制(1个专班对接N家数字化追溯重点企业),搭建供应链对接平台。主动服务包括农批市场、农贸市场、食品批发企业、大型商超、连锁机构总部在内的1622家数字化追溯重点企业,打通上下游线上沟通壁垒,确保每日从源头供货商到终端销售的全流程数据贯通,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全区已有5159家食品经营单位激活“浙食链”,日均扫码量突破4.8万次,一季度重点主体上链率达99%以上,重点品种上链率超95%。
开展“云课堂+驻企指导”双轨培训,目前已组织农贸、农批自检人员、食品经营企业食安员开展专项培训7场次,累计培训企业600余家。推动企业实现电子台账、智能溯源、线上交易一体化管理,赋能企业转型升级。以数字化革新为重点,指导3家配送企业在重点区域增加了AI抓拍功能,配送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数据均接入到市场监督部门,实现了学校食材集中配送关键环节可视化、透明化。
健全监管机制 提升“无感监管”效能
构建“三色预警”动态评价体系,基于一个月内农批、农贸市场的食用农产品快检数据,出现三次及以上阳性产品的主体赋“红码”,实施行政约谈和监督抽检的工作机制;对于出现两次阳性产品的主体启动对应检测项目的靶向抽检;无阳性检出的“绿码”主体实行“免检免扰”,实现精准执法。
引入深检院、南检院等5家专业检测机构,建立“快检+法检”双重保障体系。配置移动快检车3台,设立4个专业实验室,2024年检测量达19万批次,检测数据实时同步至食用农产品快检数智平台,确保来源可溯、风险可控。对检测合格的食用农产品生成“电子合格证”,简化企业进货查验流程,提升供应链运转效率。推进快检电子报告在农批市场内农产品“浙食链”的流转和应用,也是保障农产品源头单位凭证入市、实现产供销无缝对接的重要举措。
深化社会共治 构建多元监督网络
每月15日组织第三方快检机构在农贸市场、农批市场、大型商超、商业综合体等地设立“你送我检”流动服务点,针对市民现场指定的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检测结果能在短时间内呈现,为“菜篮子”安全“把脉”。并通过设立咨询台、摆放易拉宝、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有奖竞猜等方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答疑解惑,引导消费者通过支付宝上的小程序进行线上送检。
积极引导农贸市场、农批市场、大型商超等重点主体亮码溯源,在经营区域显著位置公示“浙食链”主体码,以确保市民的监督权和知情权。例如在市场猪肉摊,扫码能看到该批次肉类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进货时间等,让食品链路更透明,使消费更放心。
下一步,越城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扩大“浙食链”覆盖范围,推动小微主体全面接入,实现食品行业数字化监管全覆盖。培育一批数字化管理标杆企业,打造“越食安”品牌,提升区域食品产业竞争力。通过“服务+监管”双轮驱动,越城区市场监管局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为数字化改革贡献“越城样板”。(记者 张恒金 通讯员 董晓琳)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打造绿色消费高地 2024年重庆二手商品交易规模达697.5亿元04-15
制止餐饮浪费 看看各地有哪些典型经验做法04-15
整治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专项行动04-15
青海12个品牌入选中国农垦品牌目录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