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刘强东给用户送外卖一事在社交平台上被曝光,一时吸睛无数。照片里,他身穿京东外卖的服装,和消费者一同合影。
在后续报道里,当事人回应自己不是托,以及网上还流传着刘强东请骑手吃火锅的视频……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刘强东是认真地、真实地“送外卖”。当然,人们也知道,这是一种商业策略和企业姿态,很难期待能够常态化地遇到这位特殊的外卖员。
正如有网友评价,“刘强东走上了一条与雷军高度相似的营销之路”。人们分明捕捉到了一种共通的气质:雷军曾经亲自给车主开车门,当时就被网友调侃“千亿CEO给我开车门”,如今又多了一个“‘千亿大佬’给我送外卖”。
这种现象的出现相信并非偶然,这其实是流量逻辑改变了商业逻辑,互联网塑造出的一种新营销模式。现在一个账号一个镜头都可以直达受众,让企业家“直接沟通”变成了可能,他们仿佛发现了一个捷径,以“共情”或“共荣”重构与用户的关系。
相比于传统四平八稳的企业通稿、广告宣传,这种企业家空降消费场景当然更有新鲜感,话语表达的生动、形象塑造的多元都是无法比拟的。这个过程,其实还实现了企业的人格化转换。人们记住的不只是品牌、产品,还有一个具体的人,个人信誉显然更有背书的效果——信不过抽象的企业,“还信不过我这个人吗?”
这种模式其实已经颇为普遍,据媒体报道,360创始人周鸿祎、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百度CEO李彦宏等企业家,都曾走入直播间,或是为自家产品站台,或是分享行业经验。而在国外,也不乏马斯克、贝索斯这样的高光人物。在品牌之外,企业家开始打造个人IP,似乎正成为一个趋势。
当然,这种绑定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一旦企业形象高度个人化,那么个人表达就要为机制化的企业运作负责。如果产品、服务无法达到预期,落差感往往会非常强烈:“你当时不是这么说的啊?”
这在一些案例中已经体现出来了,比如当产品质量引发质疑,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找售后,而是直接在平台上@企业家本人。因为很多人已经形成一种认知,“你就是企业”。那么个人和机构的逻辑反差就难免会出现:企业在走流程,却被认为是企业家沉默;企业为自身品牌辩解,却被认为是企业家不诚实;企业的商业策略调整,却被认为是企业家背弃承诺。
这种纠缠难解,可能会令企业非常头疼。任何一起纠纷,都可能衍生出两个层面的波澜——产品服务的质量问题和个人口碑形象的垮塌。这些,恐怕都还需要企业认真地掂量。
何况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一种企业家亲自下场的消费仪式感,是否颠覆了基础的商业伦理,仍然值得打一个问号。无论如何,人们购买的是商品和服务,市场终究会选择更“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产品,也会在更长的时间里沉淀出理性,拨开企业家的个性化表达,识别出真实的质地。
所以,流量终究是一时的,产品却需要经历多维度的检验。不顾此失彼、让个人形象和产品质量实现“闭环”,才是舆论热度背后不可缺少的冷静。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相关文章:
刘强东送外卖,“千亿大佬”下场是否颠覆基础商业伦理?04-23
从“男朋友”到“别人家的男朋友”,你只需要看看这几款手机04-23
纳税信用修复机制持续完善——“珍惜纳税信用”系列报道之三04-23
金融税费享“云端”服务 京沪深三地助力企业红利直达快享04-22
“刮码”销售,即便是“正品”也侵权!04-22